为提高党政机关公文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2012年6月29日,国家质量监督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GB/T 9704-2012),该标准于2012年月7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份文件可以在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中查看。
公文字体1
形成一份质量优、水平高的公文,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掌握涉及公文处理各环节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公文格式有关标准的了解和熟练掌握。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对公文用纸、印刷装订、格式要素、式样等作出了具体规定。特别是将党政机关公文用纸统一为国际标准A4型,首次统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要素的编排规则,使党政机关公文的表现形式更加规范。
公文字体2
在初步学习了标准之后,为了让自己编辑的文档和文印室保持一致,文印室给了我几个字体文件,
公文字体3
我带着怀疑的态度思考,公文字体公文字体必须用仿宋GB2312吗?转头再研读标准,该标准明确规定了公文格式各要素“一般用3号仿宋体字” 。
公文字体4
那么问题来了,标准里只规定了正文用仿宋字体,文印室给我的仿宋GB2312又是谁规定的?
首先就要搞清楚仿宋、GB2312、仿宋GB2312这三个概念。
概念一:【仿宋】
仿宋,是一种中文字体。 源于明朝刻本的宋体字,仿宋体发明于1916年前后,钱塘人丁辅之、丁善之兄弟摹拟北宋欧体刊本字样,书笔画和宋体字的间架融合在一起,设计了一种新的印刷字体,名曰“聚珍仿宋”,这种字体笔画粗细均匀,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出锋犀利,刚柔相济,结体严谨,颇具欧柳风韵。仿宋体诞生过程中,正值西方科技涌入我国。机械、建筑、桥梁、铁路等专业的技术成果都需要用大量设计图纸来表述,仿宋成了在图纸上书写的首选用字。至今已有百年。该字体一出便因其美观而大受欢迎,政府公文也开始使用。
概念二:【GB2312】
GB2312是一种陈旧的计算机中文编码方式。 GB就是国标的意思,是为了显示中文而设计的一字符集。GBXX字符集中的编码方式包括GB2312编码、GBK编码,GB18130编码。 1980年,中国国家标准总局发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标准号GB/T2312-1980,这就是大名鼎鼎的GB2312,也是我国出台最早的计算机简体中文国家编码标准。
中文字库相比英文字库要占用更多的内存,那个年代电脑内存小的可怜,字符集不能包括太多的汉字,仅能包括常用汉字,因此字数较少,只收录6763个汉字 ,很多生僻字都找不到。
不管是GB2312编码,还是GBK编码或是GB18130编码和字体没有关系,它只规定了计算机里可显示的中文字符,这些字符显示出来是仿宋,还是楷体、黑体、宋体,不是它管得着的。
顺带说一下字编码GBK和GB18130的发展。
公文字体5
GBK编码,1995年提出,增加了对繁体字的支持,兼容GB2312,还是使用 2 个字节表示,可表示 21886 个字符。
GB18030编码,2005年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兼容GB2312,可由1,2,4个字节表示,共收录汉字70244个,支持少数民族的文字,支持繁体汉字以及日韩汉字等,至此相当部分的人的名字包括生僻字,可以计算机中表示了。
GB18030与ISO10646为同一体系,与工业标准Unicode3.1是兼容的。同时GB18030完全兼容GBK、GB2312,并且是后二者的替代标准 ,也将是今后唯一的字符集国家标准。
公文字体6
概念三:【仿宋GB2312】
什么是仿宋GB2312?长城计算机公司根据GB2312规定的6763个汉字,开发了一种显示为仿宋字体的计算机字体库,即仿宋GB2312 ,并被微软采用,随着win1995及winxp的大规模应用,逐渐占领了市场,成为当时应用最广的计算机仿宋字体库,也延续到今天。也就是说,仿宋GB2312是一种商业仿宋字体库 。同期的字体还有楷体GB2312,黑体GB2312,宋体GB2312等字体库。
弄清楚三个概念后,再明确三个问题。
【问题一】公文正文字体到底该用仿宋还是仿宋gb2312?
我国目前最新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标准中规定了公文正文一般用三号仿宋体,公文标题一般用二号小标宋体,此外还规定了公文结构层次分为四层,一般第一层用黑体字,第二层用楷体字,第三层和第四层用仿宋体字,由此可见,在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中涉及到的公文的中文字体,不仅有仿宋字体,还有小标宋、黑体、楷体等三种,并没有硬性规定公文正文必须使用仿宋字体,更没有规定只能使用仿宋gb2312。
【问题二】仿宋(字体)和仿宋gb2312(字体)有什么区别?
两者都是印刷体的一种,电脑上的仿宋和仿宋GB2312的两种字体还是有区别的,仿宋字体是后期的字体库,包含仿宋GB2312,仿宋可以显示很多的生僻字,比如骉,镕等,windows 7之后的windows系统都自带字体“仿宋”,基于GB18030设计的 ,可以理解为仿宋是仿宋GB18130的简称,更容易让人理解。收录汉字自然也是70244个,比仿宋GB2312包含的6763个汉字,数量多得多。而且相比仿宋GB2312,字体更纤细,字迹更清晰,特别是在标点符号、字母和数字上,仿送字体都更纤细、更清晰。
所以,仿宋字体跟仿宋gb2312字体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收录的汉字更多,二是字体经过优化,更纤细、更清晰。
【问题三】为什么很多人说公文正文字体要用仿送GB2312?
历史原因和习惯问题。2012年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发布的时候,XP操作系统在中国的占有率还接近分之60,尤其在党政机关、央企、国企大企业中的占有率更是分之70以上,仿送gb2312是xp内置的唯一仿宋字体, 而且和win7的默认仿送字体不兼容,也就是说,在XP上使用仿宋体只能选择仿宋GB2312,然而在Win7系统上里面没有仿宋GB2312,只有仿宋体,这样字体显示就乱套了,在XP电脑上用仿宋GB2312字体正常显示却在Win7电脑上显示不出来,反过来,Win7电脑用仿送体正常显示在xp电脑上也显示不出来。
换句话说,如果你是win7,用仿宋字体库写了个材料,对方是XP,没有仿宋字体库,那么打开后字体就变了(一般是以宋体显示),不符合公文格式要求。而用旧版的仿宋GB2312,能够保证“向下兼容”。
所以为了保持对xp的兼容,能够正常浏览以前的公文,以及排版的公文在xp系统上正常显示,要想使用win7系统的办公电脑,第一件事就是装字体,在以后的Win10也跟着装这个仿宋GB2312字体了,这就导致好多人都认为公文正文必须用仿宋GB2312字体,否则就不标准。
你可以把大多数人的习惯作为默认的办公室标准,但那不是真正的标准,只是为了兼容旧电脑的无奈之举,至于什么时候能彻底淘汰仿宋GB2312,估计得很长时间。
【结语】《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 9704-2012)只要求公文正文要用仿宋字体,并没有硬性要求用基于哪一种字符集编码的仿宋,系统自带的仿宋,是更新后的仿宋字体包含了仿宋GB2312,才更符合国标要求。
最后提一下,公文涉及到的字体有四个,即仿宋,小标宋、黑体、楷体 。方正字库官网的商业授权的免费字体有五个,即方正黑体、方正书宋、方正仿宋、方正楷体、 方正甲骨文。针对“商业发布”这种使用方式免费。方正小标宋商用不免费,非商用当然是可以用的。
公文字体7
本 文 约 5600 字
阅 读 需 要 15 min
自甲骨文出现以来,汉字大体历经了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演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键盘输入越来越普遍,在使用电脑写作时也会有相应的格式要求(比如标题三号宋体,加粗居中,正文小四号)。党政机关公文作为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重要工具,其格式也有着严格要求,目前公文写作普遍使用的字体为仿宋GB2312。仿宋体是怎么出现的?GB是什么?2312又是啥意思?
仿宋GB2312字体安装预览界面。来源/网络
“仿宋”是怎么来的
仿宋字体的出现与印刷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如今,汉字的字体大致可分为书法字体和印刷字体两大体系,篆书、草书和行书就属于书法字体,而仿宋体就是专门为印刷设计的印刷字体。
实际上,印刷体也是由手写字体发展而来的。回溯历史,最早的印刷字体当属楷体。一方面,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到唐代时发展成熟,在唐代的官方文件以及民间广泛使用;另一方面,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在印刷术发明前,书籍都是手抄而成,因而唐代雕版印刷术诞生的最初就是为了给当时的抄书者带来便捷。
“雕版”即用木板雕刻,一版选用枣木或梨木。选定木材后,按书的大小要求将木板锯成版片,然后放在水里浸泡一个月左右,或者用水煮。之后再把版片刨光、阴干,后擦上豆油、刮平、磨光。之后就可以在木板上贴“写样”了,“写样”就是在纸上写下要刻的文字,如果发现有写错的地方,就把错误处挖去,贴上白纸补写。校对无误后可以将写样反着贴到版片上,接着就可以进行刊刻了。刊刻是要把没有字的部分挖掉,有字的部分留下来,这样,字划突出,便于印刷。在刊刻这一步前,版片上还是手写字体,但在刊刻之后,字形上便留下了刀刻的痕迹,经过雕刻后印刷出来的字体与手写字体大体一致。
唐代是楷书艺术的集大成时期,涌现了许多著名书法家,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适应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对楷书进行了完善和改造,并将书法艺术由士大夫阶级普及到民众,因此,当时写样的人所写的字体大多是模仿名家笔意的楷书。在这个背景下,楷书理所当然地成为最初的“印刷字体”。可以说,楷书是所有印刷字体的基础。
金刚经开首与扉页画(唐),是中国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雕版印刷品。来源/网络
我们如今所说的宋体字,就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甲部)中有言:“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雕版印刷术经过唐代和五代的发展,到宋代进入了鼎盛时期。
北宋时期,雕版书体依然为楷书,出现了专门书写标准楷书的人。他们有着深厚的楷书功底,秉承“唐人尚法”的遗风,争相模仿唐代名家书法。
相比书写,雕刻工作则更加艰辛枯燥,而雕刻工的收入却相当微薄。加之当时书籍需求量大,为了生存,刻工们只能不分寒冬酷暑地工作,不断摸索着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他们发现,在保持文字基本外形的前提下减少奏刀次数可以大大加快工作进度。而减少奏刀次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文字原来的弧线简练成直线,将复杂不规则的地方变得简单规律易处理,宋体字就在这种变化中初露端倪。可以说,宋版印本所用的更为规整的楷体正是宋体字的源头。
《攻媿先生文集》宋刻本。来源/北京大学图书馆
及至明代,明太祖釆取抑武修文的政策,印刷出版业得到较大发展。明代版刻都极力效仿宋版字体,尽管大致保持了宋版字体的字形和结构,也不可避免地渗透了刻工的操作意识和习惯,宋版字体的风貌也逐渐发生变化。斜势的笔画渐趋平整,结构布局逐渐变得均匀。我们可以把明代前期模仿宋版的字体看作宋体字的基础。
明代刻本《径山藏》宋体字此时已形成。来源/故宫博物院
刻工们对宋版字体的长期模仿深深影响了明代刻字的规范,加之快速雕刻的需要,终于在明万历以后产生了一种结构方正匀称、便于刀刻印刷、专供阅读的字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宋体字”。因为是由仿照宋版书上的字体发展而来,所以最初叫仿宋体(不是如今的仿宋体),后又称老宋体、宋体。
那现在写公文的仿宋体又是怎么来的呢?顾名思义,仿宋就是“模仿宋体”。现代仿宋体的源头要追溯到由丁善之、丁辅之兄弟于1916年推出的一款仿宋代刻本的字体——“丁氏聚珍仿宋版活字”,简称聚珍仿宋(“聚珍”是活字的另一种称呼)。
丁辅之
虽然毕昇早在北宋时期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传统活字印刷存在字种繁多、不易制作、不宜长期反复使用、需要排字工人有一定文化素养等诸多缺点。因此,直到鸦片战争前,雕版印刷都是中国的主流印刷技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的铅活字印刷术也随之传入中国,我国逐渐由传统印刷迈向了现代印刷。仿宋体的出现就与铅活字印刷术的传入密切相关。
1912年,丁氏兄弟的父亲丁立诚去世,二人为纪念先父,便打算将父亲所著的《小槐簃吟稿》印刷行世。丁氏兄弟认为,父亲的遗作要做得精致且有特色,不能粗制滥造地印刷出来。当时,流行的印刷字体是宋体,但市面上宋体铅模大多来源于日本,其铅字轮廓呆板,字形结构松散,印成书刊不很雅观。因此,丁氏兄弟决定亲自依据宋代刻本为模板,进行设计仿写,刻制活字。
起初,丁氏弟兄以黄杨木刻字,但工费太大,决定改用铅字,并赴上海出资聘请当时的名刻工徐锡祥、朱义葆二人合刻铅质活字。最终于1916年创制了“丁氏聚珍仿宋版活字”,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款现代印刷字体。该字体古雅美观,横竖笔画粗度趋于统一,整体笔画略细,起笔处有斜势棱角,弯部有棱角分明的字肩,点、撇、捺、挑、勾尖峰较长,字形刚柔并济、挺拔清秀,令人悦目。
聚珍仿宋印书局的印刷式样
在创制字模后,丁氏兄弟在上海创立了聚珍仿宋印书局,后聚珍仿宋印书局由于经营不善,被中华书局于1920接手经营,并于1921年正式订立合同并入中华书局,同时聚珍仿宋字体的所有权也一并转交。
1920年,中华书局在收购聚珍仿宋印书局及聚珍仿宋字体之后,成立了聚珍仿宋印刷部,使用聚珍仿宋字体出版了大量书籍、期刊与广告。但中华书局并未在聚珍仿宋字体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开发,仅仅是将字号进行了扩充,将聚珍仿宋的字号从购买之初的五种字号类型字模扩充到了八种,增加了聚珍仿宋字体的应用面。中华书局使用聚珍仿宋主要用于排印古籍、教科书以及期刊杂志,在仿宋体的推广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得聚珍仿宋成为引领民国文字风潮的一款字体。
聚珍仿宋体印刷的《四部备要》
也正是由于中华书局聚珍仿宋字体的成功,从而带动了其他书局(如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大东书局等)与字模厂(如上海华丰印刷铸字所等)创制仿宋字体,让仿宋体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仿宋体”在二十世纪的前半段已经逐渐成型、并走向成熟。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民国时期还出现了黑体字,但黑体字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被普遍使用,如今,楷体、宋体、仿宋体和黑体并称中国汉字“四大印刷体”。
从活字印刷到计算机字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印刷字体沿用解放前的铜模铅字,字形陈旧杂乱。当初沿留下来的宋体、黑体、楷体、仿宋体这四大印刷字体均无规范可言。加之从1956到1959年间,国家连续公布了四批简化字体和偏旁类推字共约3000字左右,因推广应用,宋、黑、楷、仿宋四种字体均需补换简体字。
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于1962年的合影
1961年,国家成立了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研究室,开始进行新的字体开发活动。字体研究室于成立之年相继开发了“宋一体” “宋二体”和“黑一体”。宋一体最先用于1965年版《辞海》正文字体的排版;宋二体用于1965年横排版《毛泽东选集》正文字体的排版;黑一体用于排印《辞海》、工具书和地图注文等。此外,字体设计师们还对楷体和仿宋体进行了创新。新设计的楷体被广泛用于少儿读物,版面清新醒目,均匀整齐。仿宋体笔画清秀,被广泛应用于党政机关文件。
1961年《新写汉文印刷体字样》,字体设计师徐学成设计了宋体八号
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印刷字体设计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诞生,计算机排版的版面图文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可以直接输出到印刷设备上。我们今天使用的就是已经在电脑中用数字化语言描述形成的电脑字库。
实际上,在计算机中显示的每个字都是一幅美术作品,是一幅画,无数的美术作品集合构成了一款字库。我们在电脑上看到的方正仿宋简体、黑体、华文新魏等都是字库名称,而不是字体名称,如“方正仿宋简体”“仿宋GB2312”(又称长城仿宋)、“仿宋GBK”等都是包含几千个仿宋体汉字的字库,这些字库里的字体都是仿宋体。
那可能有人要问了,“方正仿宋简体”“仿宋GB2312”“仿宋GBK” 这些字库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我们以仿宋GB2312来举例。GB2312是国家汉字的编码标准。其中,GB 是“国标”两字汉语拼音的简写,是根据国家汉字信息编码交换字符集标准制定的编码方案。
《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制定于1980年,相应的国家标准代号为GB2312-80。当时只收录了6763个汉字和682个非汉字图形符号的代码,是我国最早的汉字编码方案。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最初电脑中的字库类型主要还是宋体、黑体、楷体和仿宋体。仿宋GB2312是长城电脑公司于1991年制作的字体。根据当时的国家标准采用GB2312-80进行编码。
随着社会的发展,该标准所包含的字符已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又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新的编码标准。1995年12月,我国颁布了《汉字内码扩展规范》,简称GBK。其中“GB”是国家标准, “K”是“扩展”。这是GB2312-80的扩展字符集,收字21003字。
各家字体设计公司也随之制作了符合GBK标准的宋、黑、楷、仿宋字库,经国家审定后大范围推广。由于新制作的仿宋体在字形上与之前有所区别,所以微软公司在Windows系统中使用仿宋GB2312、仿宋GBK加以区分。
2000年6月,我国又颁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标准代号为GB18030-2000。2001年9月后,其作为一项国家标准正式执行。
2005年,国家对GB18030进行了一次修订。2022年,GB18030再次修订。GB18030-2022《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于2022年7月19日发布,将于2023年8月1日实施。
然而问题又来了,“方正”“汉仪”又是啥?这个很简单,就是设计这个字体的公司的名字,仿宋GB2312是由长城公司设计的,所以又叫长城仿宋。同理,中易公司设计的就叫中易仿宋;方正公司设计的就叫方正仿宋;汉仪公司设计的就叫汉仪仿宋。当然了,这些公司设计的字库都要符合国家标准。
WindowsXP的流行
行文至此,公文写作和仿宋GB2312字体又有什么关系呢?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党政机关的公文也逐渐由手写和铅字排印变为电脑打印,国家也对政府公文格式制定了相应的标准,1988年9月5日,发布了《国家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1988),此后于1999年12月27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1999)。在1999年版中就对公文各要素的字体和字号做了相关规定。
而在20世纪初,我国信息化建设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据CNNIC调查数据显示:2001到2006年,我国上网计算机数快速增长,而WindowsXP系统于2001年8月24日发布,成为当时世界范围内普遍使用的电脑操作系统。但是,WindowsXP系统中预装的仿宋字体采用了长城电脑公司基于GB2312制作的字体,仿宋GB2312因而成为WindowsXP系统中唯一内置的仿宋字体,当时的公文正文使用的字体便成了仿宋GB2312。直到2007年,新发布的Windows Vista才开始使用仿宋GBK字体。此后新的电脑操作系统中的字体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为适应党政机关工作需要,201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对《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1999)进行修订,形成了国家标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2012),于2012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中沿用了公文正文使用三号仿宋体字的规定。
然而,2012年,XP系统依然在中国大范围流行,保持着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据Statcounter网站的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XP系统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仍保持在65%-80%之间,甚至到2014年XP系统“退役”时,还有53%的中国计算机用户仍在使用。尤其许多国家机关和党政单位因为使用习惯等问题,没有安装新的操作系统,仍然使用此前花了大价钱购买的XP系统。
2012年Windows各版本系统在中国的占有率。来源/Statcounter
由于国家对公文格式有明确的要求,若电脑安装XP版本,除了仿宋GB2312外没有其他的仿宋字体,使用其他仿宋字体会导致打开公文后以宋体显示,这样便不符合公文格式要求。
事实上,2012年版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中只规定了公文正文用“仿宋体”,并没有明确规定必须用仿宋GB2312。随着国家标准的更新,GB2312已经逐渐被弃用,所以只要在公文正文中使用的字体为仿宋体就是符合国家标准的。
参考资料:
[1]张秀民.中国印刷史[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2]王文英. 汉字印刷字体字用规范研究[D].安徽大学,2014.
[3]曾琼. 汉字印刷字体设计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
[4]杨艳芳. 论宋体字的形成与特征[D].南京艺术学院,2011.
[5]谭昕. 大雅之成—仿宋字体的演变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6]傅小丽.浅析汉字编码的标准[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125-126.
7、CNNIC
8、Statcounter
END
作者 | 西洲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公众号
你的材料字体不对
很多人,尤其是刚毕业的新打工人,尤其是在国企和体制内的新打工人,相信很多都面临过这样一个场景:领导说我的材料格式不对。
当我把打印好的材料拿给领导时,领导只看了一眼就对我说:“字体不对。”
这在当时让我对领导敬畏不已。
直到大概一年后我发现自己好像也能一眼看出别人的材料字体不对,才明白这个事其实没有那么神奇——唯手熟尔。
感谢互联网,我在自己一开始面临这个问题的时候,天天在网上搜索,搜索材料的格式应该怎么设置、页码应该怎么添加、甚至是该怎么样正确得双面打印以及装订。为了碰到的一个又一个未解之谜,我一次又一次绞尽脑汁地思考应该怎么搜索关键词,一遍又一遍地在网上大海捞针似的寻求解决方法。
最后我终于不需要重复这个过程了,因为我搜索掌握的技巧终于足够我日常写材料所用了。
但我为此真的付出了过于多的时间。
因为我一直没有在网上看到过一篇能够完整的解答我所有疑惑的公文写作指南。
既然现在自己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我决定试着写一个关于公文写作的分享系列,希望能够帮助后来的“自己”们节省下本不该浪费的那么多宝贵时间。
基本技巧:在旧的材料上写新材料
这是我想跟大家说的第一个公文写作技巧。那就是找到一个正确的公文材料模板,然后把它放在你的电脑桌面上。每次你写材料的时候,就把这个文件复制粘贴一遍,生出来一个副本,然后打开副本直接在上面打字书写。
这个建议真的是对着小白中的小白了,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不是常识么。常识是相对的。很多人都知道这么做,但永远有人还不知道要这么做。那么,现在我们就统一共识:我们写材料时,不要新建一个空白文档,而是把旧的文档复制一份来使用。这可能是最便捷的方式。
当然,这个系列还是旨在教会大家如何用一个空白文档设置一个格式正确的文档。然后你就可以随时自己制作模板。
基本字体:你材料的字体为什么不对
当年的我打印了一份材料递给领导,领导说你的字体不对,应该用仿宋_GB2312。我恍然大悟得回去打开文档,把字体选择成了仿宋_GB2312,然后又打印了一份给领导,领导说不是让你改成仿宋_GB2312,我很委屈的说我改了啊。领导说不对,回去重改。
后来经过我半天的研究摸索,发现这样一个坑爹的事情:在文档上面确实已经显示选择了我想要的字体,但实际我的电脑字体库里面并没有这个字体,但文档里仍然能够选择这个字体。也就是说,如果电脑字体库中没有某个字体,即使文档上面显示了,但也打印不出来。
气不气人。
细节都是魔鬼。
其实解决方法也很炸裂:你找到你缺的字体,然后把它安装到你的电脑就行了。
具体的步骤如下:
一、找到你想要的字体。这个需要你自己去网上搜搜方法。
二、把这些字体文件拷贝到字体库文件夹里面,即完成“安装”。Windows系统电脑字体默认保存在“C盘—Windows—Fonts”文件夹。你也可以在这个文件夹里面查看自己的电脑是否有你想要的字体。
常用的字体有四种:方正小标宋_GBK,黑体,仿宋_GB2312,楷体_GB2312。
方正小标宋_GBK用作大标题;
黑体用作一级标题;
楷体_GB2312用作二级标题;
仿宋_GB2312用作正文。
做好了以上这些准备,下一篇我们继续分享公文写作每一个常见小技巧。敬请关注。
希望这个公文写作系列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