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了一篇关于袁绍势力中“河北四庭柱”之一高览的介绍。
我最后大致给出了高览的武力值在90起步的水平,不会低于这个数值。就有些小伙伴问了,张郃才89,你高览还能强过张郃去?确实,我也认为,高览顶多就是张郃的水准。但是,张郃的89武力我也觉得明显被低估了。
所以,有些小伙伴也希望我聊聊张郃。
张郃在毛本的《三国演义》中,算是戏份很足的魏国将领了。从第三十回官渡之战出场单挑张辽,到一百零一回诸葛亮四出祁山中计被射死,活了七十一回,也算是少有的常青树了。单挑的次数也有差不多20次的样子,可谓是样本众多了。
既然有这么多样本,咱们也就不必聊什么名人评价之类的了,直接来根据最直观的各个单挑的具体情况,来聊聊张郃的武力值,到底是个什么水平的。
操怒,使张辽出战。张郃跃马来迎。二将斗了四五十合,不分胜负。曹操见了,暗暗称奇。许褚挥刀纵马,直出助战。高览挺枪接住。四员将捉对儿厮杀。曹操令夏侯惇、曹洪,各引三千军,齐冲彼阵。
因为有高览出场,我在介绍的高览的时候已经聊过了,这是张郃和高览非常扎实的武力体现。
与张辽四五十合不败,许褚高览加入战团之后,又打了一阵子,虽然具体多长时间没说,但是想来,曹军第一猛将许褚出阵,曹操肯定还是有所期待的,时间不会太短。
最终的结果是,曹操看不出取胜的苗头,选择了变招。
所以,这一战可以看做是张郃长时间不败于张辽。胜败不好说,但是与张辽的武力值差距肯定是非常小,这是肯定的。
(刘辟)言讫,便来与高览交锋。战不三合,被高览一刀砍于马下。
玄德正慌,方欲自战,高览后军忽然自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视之,乃赵云也。玄德大喜。云纵马挺枪,杀散后队,又来前军独战张郃。郃与云战三十余合,拨马败走。云乘势冲杀,却被郃兵守住山隘,路窄不得出。正夺路间,只见云长、关平、周仓引三百军到。两下相攻,杀退张郃。
这是张郃与赵云单挑三十余合的战绩,随后“拨马败走 ”。作者用了“败 ”字,很明显是张郃不敌了。但是,结合后文来看,张郃是有后手的。
所以,这个“三十余合败 ”,可以说是张郃的武力下限,张郃并不是不能支撑了,只是觉得打不过而且有后手,选择了主动脱离战斗。也就是说,张郃至少能硬抗赵云三十余合。
当先一员大将,旗号分明,大书河间张郃。云更不答话,挺枪便战。约十余合,云不敢恋战,夺路而走。背后张郃赶来,云加鞭而行,不想趷跶一声,连马和人,颠入土坑之内。张郃挺枪来刺,忽然一道红光,从土坑中滚起,那匹马平空一跃,跳出坑外。
张郃见了,大惊而退。
这是张郃第二次面对赵云,这是长坂坡的赵子龙。毫无疑问,长坂坡是赵云的巅峰之作。
而这时候的赵云,往往是一句话一名敌将就没了。
而张郃作为赵云“三十余合 ”的手下败将,虽然这次是摇人一起壮胆来的,而且赵云体力肯定受损,但是从场面上看,张郃并没有携众围殴,还是张郃单挑赵云十余合。
看似来捡漏,但是也未尝没有张郃并不觉得上次输的就那么难看,还是有一搏之力的。也算是上次战例结论的佐证。
(马超)说罢,挺枪直杀过来。曹操背后于禁出迎。两马交战,斗得八九合,于禁败走。张郃出迎,战二十合亦败走。李通出迎,超奋威交战,数合之中,一枪刺李通于马下。超把枪望后一招,西凉兵一齐冲杀过来。操兵大败。
张郃马超这一战,虽然明写也是“战二十合亦败走 ”,但是里面也有猫腻。
先是于禁八九合败走,然后张郃二十合败走,然后换李通上去被捅死了。虽然前后文没有交代,但是很明显的,这又是曹营的一轮车轮战。曹军兵多将广,这是碰见强敌的一个传统操作。
前面派人去消耗对手的体力,最后派个猛将打收割。不然不能解释明显不如张郃的李通,为什么敢于在张郃败了之后还敢出场。结果,最猛的还没出场,中间的就被痛死了。
而且马超的表现,也可以一定程度解释这个结论。马超“奋威交战 ”刺死李通,为啥碰见李通就“奋威 ”了?说明马超也看出了曹军的意图,我不跟你玩了。正好李通比较弱,刺死之后,正好趁着气势正盛挥军杀出。
和赵云的第一战一样,只能说明张郃至少能硬抗马超二十余合,还能全身而退。
杨昂欲突阵而出,正撞着张郃。两个交手,被张郃杀死。
曹孟德进攻汉中之时,张郃斩杀了张鲁大将杨昂。
不过此战具体过程写的颇为简略,只能从杨昂的其他战绩略加推测。
(许褚)说罢,提刀纵马向前,力敌二将。杨昂、杨任不能当许褚之勇,回马退去,其余不敢向前。
这个介绍的虽然也很简略,但是从“不能当”三字来看,杨昂、杨任二人还是和许褚过了过手的,虽然不敌但是也全身而退了。
杨任自挺枪出马,与渊战三十余合,不分胜负。渊佯败而走,任从后追来;被渊用拖刀计,斩于马下。
这是杨任的主要战绩,能与夏侯渊力战三十余合,说明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虽然随后中了拖刀计被斩,但是以前面的表现来看,也不算是毫无战力的杂鱼。
而从杨昂、杨任双战许褚来看,杨昂的排名还在杨任之前,虽然这种排名不能绝对说明杨昂战力比杨任高,但是应该也不遑多让。
所以,综合张郃斩杨昂和夏侯渊斩杨任来判断,此战表现张郃稍强于夏侯渊。至于为什么在三国志11里,杨任的武力竟然高了杨昂6点,我不知道他们的依据是什么。
曹操在渭桥时,深知庞德之勇,乃嘱诸将曰:“庞德乃西凉勇将,原属马超;今虽依张鲁,未称其心。吾欲得此人。汝等须皆与缓斗,使其力乏,然后擒之。”张郃先出,战了数合便退。夏侯渊也战数合退了。徐晃又战三五合也退了。临后许褚战五十余合亦退。
汉中战庞德此战,明显是以车轮战消耗庞德的体力,所以,双方直接的对比肯定是不能作为对比双方武力值的依据的。
但是以前三人的表现来看,张郃、夏侯渊都是“战数合退”,徐晃也大致这个水平,最终压轴出场的是许褚。
因为曹操就在观战,即便是以消耗庞德体力为主要目的,也不可能真的应付了事。前三人打了数合,明显是既不能放大招伤了庞德,更不能被庞德伤了,更丢人。所以,堪堪打了几个回合,估计是再打下去就要出丑了,干脆退了。
可以看出来,前三人大致一个水平线,又明显都低于许褚。
两军摆开,张飞出马,单搦张郃。郃挺枪纵马而出。战到二十余合,郃后军忽然喊起:原来望见山背后有蜀兵旗幡,故此扰乱。张郃不敢恋战,拨马回走。
此战张郃战张飞,根据前后文分析,“战到二十余合后 ”,只是因为“望见山背后有蜀兵旗幡 ”,故而“不敢恋战,拨马回走 ”。而且作者的措辞,也并不像是之前初战赵云的“郃与云战三十余合,拨马败走 ”,一战赵云明显是败了。
所以,这二十余合应该就是胜负未分,张郃还有余力。
当夜张郃乘着月色微明,引军从山侧而下,径到寨前。遥望张飞大明灯烛,正在帐中饮酒。张郃当先大喊一声,山头擂鼓为助,直杀入中军。但见张飞端坐不动。张郃骤马到面前,一枪刺倒,却是一个草人。急勒马回时,帐后连珠炮起。一将当先,拦住去路,睁圆环眼,声如巨雷:乃张飞也。挺矛跃马,直取张郃。两将在火光中,战到三五十合。张郃只盼两寨来救,谁知两寨救兵,已被魏延,雷铜两将杀退,就势夺了二寨。张郃不见救兵至,正没奈何,又见山上火起,已被张飞后军夺了寨栅。张郃三寨俱失,只得奔瓦口关去了。
此战算是张郃的巅峰之战之一。
在中计在先的情况下,夜战张飞三五十合。
此处有几个细节:
其一、“(张郃)急勒马回时,帐后连珠炮起。一将(张飞)当先,拦住去路”。
可以看出,这一战,张郃是不想打的。因为已知中计,情况肯定是不利于己方的,第一反应是拨马就跑。但是却没跑了,被张飞给堵住了。所以才有了后面的“战到三五十合 ”。
其二、“张郃只盼两寨来救……”
一般来说,张郃战这种猛将,到二三十合就该跑路了。之所以没有直接施展脚底抹油大法,一是被张飞堵住了,不和张飞硬刚一场,怕是没机会跑路。二是还有盼头,只要拖得一时,没准还有救兵。
两相结合,说明这一战张郃是玩命了。
其三、“张郃不见救兵至,正没奈何……”
这句话说的很隐晦,但是我们仔细推敲的话,可以发现,这句话其实就是张郃快要顶不住了的意思。要是还能顶住,那继续顶着继续等救兵就是了。意思就是救兵也未到,自己这还快不行了。
继续等吧,自己快不行了。要是跑吧,救兵正好来了怎么办?
所以才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是战是逃下不定决心。
至于这个“快”能有多快?就不得而知了。
其四、“张郃三寨俱失,只得奔瓦口关去了。”
袭营中计在先,三寨丢失在后,即便如此,张郃还是跑了。
可见,即便是不敌张飞,张飞也很难留下张郃。
结果,就打出了自己和超一流猛将的最佳战绩,可以说,这是张郃真实实力的体现。不逼到绝境,张郃也不肯玩命。
曰:“我诈败,张飞必然赶来,汝等就截其归路。”当日张郃引军前进,正遇雷铜。战不数合,张郃败走,雷铜赶来。西军齐出,截断回路。张郃复回,刺雷铜于马下。
败军回报张飞,飞自来与张郃挑战。郃又诈败,张飞不赶。郃又回战,不数合,又败走。张飞知是计,收军回寨……
次日,张飞引兵前进。张郃兵又至,与张飞交锋。战到十合,郃又诈败。张飞引马步军赶来,郃且战且走。
此处“(张郃)刺雷铜于马下 ”,情况比较复杂。介绍上文来看,雷铜被张郃诈败引诱进了埋伏圈,被“截断回路 ”。书中没有明言,此时雷铜心里有没有慌乱不得而知。所以,张郃到底刺死的是一个几成水准的雷铜,不好说。而且就和斩杨昂一样,具体过程也不明。
至于数次诈败张飞,书中都有明言,肯定不能作为依据,就不必赘述了。
(黄忠)遂拍马向前与郃决战。二马相交,约战二十余合,忽然背后喊声起:原来是严颜从小路抄在张郃军后。两军夹攻,张郃大败。
这是五虎上将中,张郃战的第四只老虎。
又是二十余合未分胜负,然后又被抄了后路,然后张郃又跑了。
却说王平见魏兵到,引军杀来,正遇张郃;战有数十余合,平力穷势孤,只得退去。
不是巅峰之作,只能作为一个侧面凭证。
后面还有几战,不过基本都是诈败,没有太多参考价值,就不一一列举了。
张郃最有说服力的战绩,一个是五十回合+平张辽,另一个是三五十合平张飞。
如果按正常武评系统,以吕布为参照点设为100武力的话,一般会认为张飞的武力为99或者98的比较多。
第五回,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
虽然没写张飞五十余合败了,但是,关羽的加入,肯定不是无的放矢。说明张飞虽然表面上未显颓势,但是在关羽这样的顶级高手眼里,已经看出了端倪。
不然以关羽的傲气和义气,自然不可能为了抢功劳去围殴吕布了。
张郃再类比二战张飞的表现,“战到三五十合 ”,文中也没有明显的说张郃已现败像。因为回合数相比于上面较少,咱们就按低3点算,张郃也得有95的武力值。
不过考虑到在三国志11中,可能是为了凸显一些超一流猛将的强大,稍次一级的一流及准一流将领,武力给的普遍都偏低。所以,如果在游戏的大环境下,我感觉91或者92是个比较合适的位置。
结合原文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张郃是一个有武力,但是很谨慎的人。一看事不可为,走得明明白白绝不心存侥幸。武力不是不行,只是总会给自己留有余地。不到必须拼命的时候,绝对不拼命。
只是,到了三国末期,名将凋零,张郃可能感觉自己天下无敌了,这心态可能发生了点变化。结果,一次大意,命丧诸葛之手。
我是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感谢您的支持。
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后将军徐晃。在曹魏五子良将中,张郃不仅是最后去世的一位,也是官职最高的。就张郃的一生来说,在官渡之战期间归降曹操后,张郃跟随曹操攻河北,跟随张辽定淮南,跟随夏侯渊平凉州,跟随曹操夺汉中,屡建战功。等到诸葛亮北伐中原期间,张郃又在街亭之战中大败马谡,成为曹魏抵抗蜀汉大军的重要将领。不过,公元231年,张郃领兵追击蜀军,至木门,中箭身亡。谥曰壮侯。那么,问题来了,张郃之死,是不是司马懿借刀杀人之计?真相到底如何?
一
首先,针对张郃之死,历史上存在两种观点和说法。一方面,陈寿在《三国志·魏书·张郃传》中记载:“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诸葛)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也即按照《三国志·魏书·张郃传》中的说法,是张郃自己不听从司马懿的劝告,执意要追击撤退的蜀汉大军,所以遭到诸葛亮的埋伏,进而战死沙场的。由此,按照这一观点来看,张郃之死,和司马懿是没有关系的。不过,另一方面,三国时期曹魏郎中、著名史学家鱼豢则在《魏略》中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说法,《魏略》中记载:“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二
按照鱼豢在《魏略》中的记载,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原,在蜀汉大军因为粮草供给不足要退军的时候,司马懿令张郃追击。对此,张郃说:"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但是,司马懿不听。张郃不得已,遂领兵追击。结果,和张郃预料的情况一样,蜀汉大军果然有埋伏。彼时,蜀汉大军在木门谷乘高布伏,弓弩乱发。张郃追到木门谷,与蜀军交战。飞来的箭矢射中了张郃右膝,张郃阵亡。那么,面对《三国志》和《魏略》的两种说法和观点,张郃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对此,关于张郃之死,笔者更加同意第二种说法。
三
进一步来说,张郃之死,很可能是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理由如下:如果按照《三国志》中的记载,是张郃执意要追击蜀汉大军的。但是,对于熟读兵法、作战经验丰富的张郃,显然不会犯下这么低级的错误。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事》:“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追。”在此基础上,张郃一生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显然知道“归军勿追”这一道理的。并且,根据史料记载:张郃用兵巧变,善列营阵,善估形势,善用地形。而追击蜀汉大军的话,无疑会被巴蜀之地复杂的地形所限制。所以,善用地形的张郃,自然也能猜到诸葛亮会借助于地形来埋伏追军。
四
最后,综上,张郃不听司马懿的劝告,执意追击蜀军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毕竟,张郃不是马谡、赵括等纸上谈兵之辈。那么,既然张郃不愿意追击蜀军,为何其还是被蜀军击杀呢?对此,答案显而易见,这是因为“宣王(司马懿)使(张)郃追之”,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原之前,司马懿就已经升为曹魏大将军了,并且加大都督、假黄钺,由此,作为征西车骑将军的顶头上司,司马懿的命令,张郃自然不能拒绝的。更为关键的是,司马懿还被授予了“假黄钺”的大权,也即可以代替皇帝行使征伐之权。那么,非常明显的是,张郃如果执意抗命的话,司马懿完全可以对张郃先斩后奏了。总的来说,从以上史料来看,张郃之死,很可能就是司马懿借刀杀人之际。在除掉这位忠于曹魏的老将之后,司马懿的篡权之路自然又少了一个重要阻碍了。
文/情怀历史
记得有一位相声名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四个说相声的对着骂街,你把那仨熬死,你就是艺术家!
这句话用在三国名将身上,似乎也比较合适: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屡战屡败善于奔跑的张郃,打不过张飞却能欺负诸葛亮;建安年间打酱油的丁奉,最后却成了挽救东吴的大功臣。
廖化可能是三国“名将”中最长寿的,他从黄巾军做起,蜀汉灭亡了他才死:“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官位与张翼齐,而在宗预 (镇军大将军领兖州刺史)之右。”
廖化在景耀元年就已经超过七十岁了,这不是小说夸张,而是《三国志》中宗预亲口说的。那一年都护诸葛瞻“初统朝事”,廖化去找宗预,要跟他一起去拜会诸葛瞻,宗预捋着胡子表示不屑:“吾等年逾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何求于年少辈而屑屑造门邪?”
景耀元年的廖化已经年逾七旬,“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 蜀汉景耀元年是公元258年,曹魏咸熙元年是公元264年,廖化和宗预跟着刘禅投降后,从成都被迁往洛阳的时候,应该快八十岁了吧?
八十来岁的廖化不但没有退休,还成了蜀汉一流大将,这位曾为“关羽主簿”的老将确实有两下子,按照年龄推算,他参加过黄巾军也是绝对有可能的,给关羽当主簿,并不能证明他不能打——吕布在丁原丁建阳手下混饭吃的时候,职务也是主簿,张辽干的才是武职“骑都尉”。
廖化越老官越大,丁奉也是如此:“丁奉字承渊,庐江安丰人也。少以骁勇为小将,属甘宁、陆逊、潘璋等。数随征伐,战斗常冠军。每斩将搴旗,身被创夷。稍迁偏将军。孙亮即位,为冠军将军,封都亭侯。”
“丁奉雪中奋短兵”击败诸葛诞、擒斩图谋不轨的孙綝挽救东吴,这些事情《三国演义》的描述和《三国志》的记载完全一致。丁奉迎立孙晧为帝,晋升为右大司马左军师,他建衡三年(271年)去世的时候,没有九十,也得八十多了。
廖化和丁奉在三国后期表现不俗,但是跟曹魏名将张郃相比,差距还是不小的,就是张郃本人,在三国前期和后期的表现,也是判若两人。
演义小说中的张郃前期有多怂是有展现的,他后期以一己之力击败诸葛亮,罗贯中却把功劳记在了司马懿头上,还把赵云在建安二十四年的空营计时空大挪移到了西城。
罗贯中是很擅长乾坤大挪移的,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也有出处。真实的木船借箭,吃亏的还是曹操,但受益的却是孙权:“权乘大船来观军,公 (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张郃如何击败诸葛亮一会儿再说,咱们先来看看他在三国前期和中期的表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本书中有了“河北四庭柱”的说法,《三国演义》了没有,《三国志》中更没有,孔融和荀彧在争论袁绍实力强弱的时候,提了很多人的名字,却偏偏没有提到张郃。
孔融对荀彧说:“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
荀彧逐个指出那些人的缺点:“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张郃在袁绍阵营的地位,跟颜良文丑不是一个档次,甚至可能不如淳于琼(淳于琼曾与袁绍曹操并为西园八校尉),有时候还排在高览后面:“琼宿乌巢,去绍军四十里。太祖自将步骑五千候夜潜往攻琼。破琼等,悉斩之。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
张郃未战先降,曹操大喜过望,封其为偏将军、都亭侯,基本享受了关羽的待遇,但是说曹操把张郃比作韩信,那就是虚夸了,曹操的原话是这样的:“昔子胥 (伍子胥,没有早些离开吴王夫差,被赐剑自尽)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 微子启,商纣王帝辛的长兄)去殷、韩信归汉邪?”
前期的张郃肯定没资格跟韩信相提并论,在曹军的地位也不如张辽:“陈兰、梅成以氐六县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讨成,辽督张郃、牛盖等讨兰。”
夏侯渊之死,张郃是要负连带责任的:“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
夏侯渊比较讲义气,把主力分给张郃,结果张郃打不过刘备,夏侯渊带着一半轻兵驰援张郃,却没见张郃杀出来两面夹击,这才导致夏侯渊被黄忠阵斩。
曹操活着的时候,张郃并无太大建树,所以陈寿在给“五子良将”做传时说:“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
张郃名为巧变,但是做了哪些巧变之事,连陈寿也不知道,但是我们都知道:在坑死夏侯渊之前,张郃跟张飞在汉中打的那一仗,更是把脸都丢到姥姥家去了。
张飞在汉川把张郃打得一败涂地,不但《三国演义》中有精彩描述,即使是惜墨如金的《三国志》,也记载了张郃的窘态:“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
张郃当时有多少兵,不同史料记载不同,有的说是一万,有的说是三万,不管几万,以当时曹刘两家的实力看,作为防守一方的张郃,兵力肯定超过张飞。
张郃被张飞击败,夏侯渊被斩杀,是汉中之战的重大转折点,当时坐镇成都的诸葛亮评价此战说:“孟德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于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
就是这个在三国前期表现不佳的张郃,在后期却成了诸葛亮的噩梦。熟读三国史料的读者诸君都知道,诸葛亮初出祁山,司马懿正在襄樊训练水军准备打孙权,根本就没有出现在街亭,也没有到西城去中诸葛亮的空营计,打败诸葛亮的,就是张郃一人而已:“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
诸葛亮再出祁山急攻陈仓,张郃奉命驰援之前,就料到诸葛亮此行必将劳而无功:“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张郃不但打诸葛亮颇有心得,打东吴也很厉害,曹丕曾亲自下诏书表扬张郃:“孙权残害民物,朕以寇不可长,故分命猛将三道并征。左将军张郃等舳舻直渡,击其南渚,贼赴水溺死者数千人。又为地道攻城,城中外雀鼠不得出入,此几上肉耳!”
从袁绍军中第二或第三档次的将军,变成曹魏顶流名将,这种转变或进化确实令人费解,就连张郃之死,也是充满了谜团,《三国演义》采信了《三国志》的说法,说是张郃不顾司马懿的阻止一定要追,这是可以理解的:陈寿跟随刘禅投降后,一直跟着司马家混饭吃,后来还当了西晋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自然不敢说司马家的坏话。
《三国志》吹曹操而不敢骂司马,《三国演义》尊刘贬曹,《魏略》则说张郃是被司马懿坑死的:“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
那一箭射中的是大腿还是膝盖并不重要,重要的问题还得有请读者诸君来回答:张郃在三国前期也就是二流水平,为什么后来却成了诸葛亮的心腹大患?如果关羽张飞赵云尚在,张郃还有嚣张的空间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