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被杀真相:袁绍的“忽悠”与”“野望”

要说三国历史,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岁孩童,随口就能讲出几个段子。可是,要论源头,三国历史应该从哪讲起呢?无论是正史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都给了我们答案:汉末大将军何进。正是何进与宦官十常侍的争斗,导致其被杀,董卓进京后汉室蒙难,从此开启了乱世。

千百年来,何进之死,迷雾重重。何进是大将军,手握天下兵权,为何会被宦官反杀?又是什么原因,让本就手握兵权的何进要招董卓进京诛杀宦官呢?何进为何自己不动手呢? 下面杜少就来为大家详细解析各中缘由。

汉末大将军 何进

一.何进谋诛宦官前的形式:宦官与士人“势同水火”

何进,字遂高。由于同父异母之妹被选入宫中,成为贵人,并被汉灵帝所宠爱,得以富贵入仕。历任郎中、虎贲中郎将、颍川太守。光和三年,何贵人被立为皇后,何进又被拜为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黄巾起义后,何进被封为大将军。但是,此时东汉的禁军系统极为复杂。汉灵帝创立新的禁军“西园军”,置西园八校尉,以宦官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曹操此时都在其麾下)。汉灵帝认为蹇硕有武略,除了西园军以外,让其为元帅统领各军,连大将军何进都受蹇硕节制。

宦官小黄门蹇硕

何进掌握大权,是在蹇硕“忠烈”以后。当时,何皇后生有皇子刘辨,是为嫡子。但是汉灵帝喜欢王贵人生的儿子皇子刘协(即后来的汉献帝)。太和六年,汉灵帝临终把刘协托付给了蹇硕,蹇硕自此走上了“忠烈”之路。

蹇硕知道,大将军何进无论如何都会力保外甥刘辨继位,因此想率先诛杀何进后立刘协为帝。结果蹇硕的司马潘隐(也是官宦)素来与何进交好,告密于何进,导致密谋失败, 刘辨 顺利登基。 惶惶不可终日的蹇硕就与中常侍赵忠商议趁着自己手上有兵权而强行干掉何进。但是,另外一名中常侍郭胜与何进是同乡,速来亲近何氏,当年何贵人能成为何皇后,郭胜等一干宦官是出了大力的。 所以,赵忠、郭胜又出卖了蹇硕,由于宦官团体的内讧,导致最终蹇硕被杀。何进吞并了西园禁军,京城之内,再无敌手。

东汉以降,外戚执政,士人靠经史入仕管理国家。皇帝为了不被架空,就重用宦官,故东汉政坛,实际是外戚、宦官、士人三足鼎立。东汉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党锢之祸”。 汉桓帝时,外戚大将军梁冀专权,汉桓帝利用宦官杀死梁冀,从此宦官祸国。士人不满,批评宦官,结果宦官唆使汉桓帝流放了大批士人,不录用为官,史称“党锢之祸”。到了汉灵帝初年,当时的外戚大将军窦武本身就是名士,善经史,因此想联合太傅陈蕃诛杀宦官。结果宦官率先看到了窦武的奏章,劫持汉灵帝,召集尚书发布诏书说窦武叛乱,率领部分禁军与窦武的禁军对峙。结果,时任护匈奴中郎将的名将张奂恰巧率军回京述职,不明情况的张奂见到诏书后误以为窦武真的叛乱,率本部兵马来“平叛”,导致宦官势力大振,禁军纷纷弃窦武而去。窦武被诛杀后,开启了第二次“党锢之祸”,大批士人再次被流放罢官,有的甚至终身不复录用。 到了汉灵帝末年,由于黄巾之乱,灵帝怕党锢士人造反,就解禁了一些士人。经历两次党锢之祸,士人和宦官的矛盾已经到了顶点,可谓“势同水火”。何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掌握了大权。

二.“士族代表”袁绍的“忽悠”与“野望”:何家分裂,何进中计被胁迫

何进杀死蹇硕后,东汉自桓灵以来,第一次出现了宦官集体认怂的情况。“宦官天团”由于各自利益,出卖蹇硕。然而,宦官的认怂,并没有换来何进的回报。何进独掌大权后,开始沽名钓誉,亲近士人以博取好的名望。重用袁绍、袁术兄弟的同时,征辟逄纪、何颙、荀攸(都是大士族)入幕,引为心腹。 袁绍出自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士族领袖。其叔父袁隗当时拜太傅,跟何进共同辅政。在宦官集体示弱的情况下,士人似乎看到了利用何进复兴的希望。也就是在这时,“士族派”的代表袁绍开始劝何进诛杀所有宦官,永久解除宦官干政。我们先来看一段史料:

进素知中官天下所疾,兼忿蹇硕图己,及秉朝政,阴规诛之。袁绍亦素有谋,因进亲客张津劝之曰:“黄门常侍权重日久,又与长乐太后专通奸利,将军宜更清选贤良,整齐天下,为国家除患。”进然其言。又以袁氏累世宠贵,海内所归,而绍素善养士,能得豪杰用,其从弟虑贲中郎将术亦尚气侠,故并厚待之。因复博征智谋之士逄纪、何颙、荀攸等,与同腹心。

后汉书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注意上面一段后汉书中记载,“袁绍亦素有谋” ,也就是说,袁绍想诛宦官不是一天两天了。那么,袁绍是如何忽悠大将军何进“尽诛宦官”的呢?再看下一段史料:

袁绍 汝南袁氏 汉末天下士族之首

袁绍复说进曰:“前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以其言语漏泄,而五营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将军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将军受诏领禁兵,不宜轻出入宫省。”进甚然之,乃称疾不入陪丧,又不送山陵。

后汉书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这段史书的大意是:袁绍深知,前朝大将军窦武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被宦官诛杀这件事,是何进的一块心病。前车之鉴,何进对诛杀宦官一事心有顾虑。于是,他说窦武被杀是因为禁军倒戈所致。而现在禁军都听何进的,所以没什么可怕的。何进本来就心向士人,被这么一忽悠,就进宫去找何太后商量。

其实,何进的想法很不可理解。何家出身卑微,何太后能从贵人变身为皇后,进而太后,宦官是出了大力的。何进也与部分宦官交好,能够反杀蹇硕也是因为宦官的告密。身为外戚,何家在“宦官天团”集体示弱,且均与何太后交好、何进尽掌大权的情况下,已立于不败之地,为何要被士族当枪使,“尽诛宦官”呢?个人揣测何进心理,其人本非名士,骤然发迹,就像暴发户一样,总想进入“士族”这个“高大上”的圈子,因此想替士人杀宦官,从而名垂青史,毕竟笔杆子是在士人手里的。

结果,何太后拒绝。何太后说,把宦官都杀了,难道让我直面士人吗?“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其实这话的引伸意是,汉家天子为什么要扶持宦官?就是因为宦官权力来自皇帝,如果没有宦官,就没人能制衡朝野。 这时,何苗,何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时任车骑将军,掌部分军权,速来与宦官交好,就联合太后的母亲舞阳君进言说“大将军专杀左右,擅权以弱社稷”。史载,这二人是受了宦官的贿赂才进言的,太后疑以为然。但是,我认为,以后来何苗再次进言看,何苗应该是知道尽杀宦官的弊病的。汉家历史上,就发生过王太后引狼入室,王莽以外戚篡位的故事,何太后当然不希望何进坐大,自己被架空。何家权力三驾马车,已有分裂的迹象。没主见的何进,第一次犹豫了。

何太后 汉少帝刘辨母

这时,袁绍再次跳了出来,出了个“愚蠢至极”的主意:引外兵入京,兵胁太后。 这下,大将军主簿陈琳看不下去了 陈琳认为,何进手握大军,居然召外兵进京,这不是授人以柄,人为增加变数 ,制造混乱吗?后世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在陈琳进谏的话中,又加了句,“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这句话意思就很明显了,陈琳在劝何进,你要干就一不做二不休撕破脸皮,当机立断,太后也只能默认事实。要么你干脆就别干。

曹操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据三国志注引魏书记载,曹操听到要召外兵进京后,笑着说,没必要杀尽宦官,宦官权力大是皇帝宠信,你想压制他们杀了首恶就行了,一个狱卒就能办到的事,你却大张旗鼓的召外兵进京,这不是告诉宦官你要杀他们吗?宦官会坐以待毙吗?然而何进不听,召董卓等军屯驻洛阳周围。兵锋胁迫太后之势初步形成,但是何太后仍然不同意杀宦官。

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主簿陈琳入谏曰:“《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夫违经合道,无人所顺,而反委释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为乱阶。”进不听。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太后犹不从。

后汉书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这时候,车骑将军何苗开始劝何进与宦官和解。 其实,何苗说的句句都在点子上。何家出身卑微,跟宦官关系千丝万缕,多有恩惠。国家的事,谁又说的清楚?为什么我们外戚何家非得杀宦官呢?听了何苗劝说后,何进第二次犹豫了。

这时候,袁绍又给了何进一剂强心剂。注意,后汉书记载的“绍惧进变计,乃胁之曰”,袁绍终于露出了真面目,“引外兵入京”这么愚蠢的主意,袁绍难道不清楚吗?不是的,袁绍其实一石二鸟,外兵进京,表面上是胁迫太后,其实也胁迫了何进啊。 兵势已成,傻子都知道你何进要杀宦官了,你还想收手,可能吗?何进终于被袁绍忽悠的,进入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境地。何进这个大将军,当得真的很可悲。

苗谓进曰:“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贫贱,依省内以致贵富。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进意更狐疑。绍惧进变计,乃胁之曰:“交构已成,形势已露,事留变生,将军复欲何待,而不早决之乎?”

后汉书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三.宦官最后的反击:何进身死,天下大乱

骑虎难下的何进,命令董卓等将领进兵驰援,以袁绍为司隶校尉,假节,王允为河南尹,全面控制京师。何太后,终于害怕了,罢免了所有的中常侍小黄门。这时候,宦官们,集体去找何进谢罪,任凭何进处置。在此关键时刻,何进居然手软了,让他们告老还乡。可见,何苗对何进的劝说还是起到了作用,此时,何进只想赶走这些宦官,并不想诛杀他们了。袁绍请求杀了他们,何进没有允许。于是,一直在给何进下套的袁绍,伪造何进的命令,让各地逮捕这些宦官的家属。

进于是以绍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绍使洛阳方略武吏司察宦者,而促董卓等使驰驿上,欲进兵平乐观。太后乃恐,悉罢中常侍小黄门,使还里舍,唯留进素所私人,以守省中。诸常侍小黄门皆诣进谢罪,唯所措置。进谓曰:“天下匈匈,正患诸君耳。今董卓垂至,诸君何不早各就国?”袁绍劝进便于此决之,至于再三。进不许。绍又为书告诸州郡,诈宣进意,使捕案中官亲属。

后汉书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欺负人,太欺负人了。宦官体内仅存的雄性激素在燃烧。自桓灵以来,我们宦官挥一挥手,强如窦武,都灰飞烟灭,士人集体流放党锢。现在,我们一退再退,你何进为何又咄咄相逼呢?自灵帝时代就受宠信的大宦官张让,其儿媳妇是何太后的妹妹,于是让她传话给太后之母舞阳君,说想再侍奉一下皇帝和太后,然后就死而无憾了。结果何太后又把诸位宦官召了回来。

几经反复,犹犹豫豫的何进,这时候才下定决心要诛杀宦官。结果,在上奏何太后的过程中,让张让听到了,于是张让矫诏,召何进进宫,痛斥何进,“天下愦愦,亦非独我曹罪也。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财千万为礼,和悦上意,但欲托卿门户耳。今乃欲灭我曹种族,不亦太甚乎?卿言省内秽浊,公卿以下忠清者为谁?”,最后何进被杀死于宫内。

一直被当枪使的何进死了,何进部将吴匡、袁术起兵,太傅袁隗也走上前台,协助尽杀宦官,甚至连脸上没有胡须的都没有放过。何苗,本来也一起举兵,和袁绍一起引兵捕杀宦官赵忠(曾经把蹇硕出卖给何进那位)。结果,吴匡认为何苗素来和大将军不合,就煽动士兵,说杀大将军的就是车骑将军何苗,何苗最终被乱军所杀。到现在为止,一切都很清晰了,在这场博弈中,在袁绍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挑唆、胁迫、鼓动下,外戚和宦官同归于尽,袁绍等为代表的士人报了两次党锢的仇,终于赢得了胜利。

但没想到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董卓,当世枭雄,进京后居然一举镇住了诸位手掌兵权的大佬,皇甫嵩、袁绍、袁术等不是交出兵权,就是出逃,何进之兵尽归董卓。从此,汉家天子赖以维持政权的外戚、宦官同时退出历史舞台,东汉天下大乱,进入了军阀时代。而精心策划了这一切的士族高门,却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但没能掌权,反而只能在乱世中继续依附于军阀。

总之,是何进的无能,造成了东汉末年的乱局。但是细细品之,袁绍这种士族高门的“野望”,才是造成东汉末年乱局的始作俑者。

三国志11《阿斗之野望》如何破局?看似很难,其实做好这3点即可

三国志11这款游戏有一个特经典的地方在于,剧本非常多,所以玩家玩的花样多,能从不同的角度来体验游戏。而且除了本体剧本之外,还有不少玩家制作了各种高难度剧本,如果玩家对于本体剧本玩腻了,完全可以去体验这些新的剧本,其实都非常有意思。

而这些剧本中,《阿斗之野望》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剧本,顾名思义,这个剧本的主角是刘禅 ,在这个剧本中,阿斗是一个独立的势力,开局位于新野小城。势力下的武将特别拉胯,都是三国武将中五维属性倒数的8个人,分别是黄皓、岑昏、夏侯楙、韩玄、杨松、刘禅、孙皓和马邈,班底极为薄弱。

另外天下的都市几乎都被曹操所占领包围,优势武将几乎全部被曹操纳入麾下,所以刘禅想在《阿斗之野望》翻盘还是挺难的 ,玩家要想操作破局也特别不容易。不过这个剧本看似特别难,其实也有漏洞可抓,因为环绕刘禅周围的还有好几个同盟势力,虽然都非常弱小,很容易被曹操攻灭,但至少能拖延一些时日,给刘禅有机会发展自己。以下就是针对刘禅破局的一些要点所给出的介绍。

跟诸葛亮势力破盟,太鼓台单挑抓郭嘉

刘禅虽然盟友众多,但是实力都非常弱小,只有一个孤城,且都市内的武将都很少,最终只能起到一个屏障的作用,曹操因此不能第一个就来攻击刘禅所在的新野 ,而这些盟友迟早会被曹操所攻灭。而刘禅开局最缺的是顶级人才,而要想快速的获取这些人才,其实最佳的做法是从这些弱小的盟友身上赚取。

对此,最佳的做法是开局先跟诸葛亮势力破盟,因为势力下的武将都是顶级军师,且武力值低下,可以通过入境太鼓台单挑的方式抓对方的郭嘉 ,一旦抓捕且登庸成功,那么也就相当于获取了一个顶级军师,破局难度会大大降低,登庸人才的概率也会直线上升。

开局外交跟曹操结盟,争取更多的时间

由于曹操势力特别强大,而盟友又特别弱小,所以往往撑不住一年就会被攻灭,这样也就相当于丧失了一方屏障,接下来曹操的攻击目标也会容易变成玩家势力。所以,为了尽可能给自己争取发展的时间 ,开局就建造外交府,不断派这些武将跟曹操势力做亲善外交,直至同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这样在所有盟友被灭之前,刘禅都有机会发展自己 ,同时还能招揽盟友被灭之后的在野武将,而且如果操作得当,还可以在曹操的大部队身后浑水摸鱼,做破城的最后一击,先一步拿下这座都市,并招揽城内的顶级人才。

拿下大都市襄阳,固守抓将和招降敌将

由于曹操的势力特别强,因此在自身的实力没发展起来之前,最好别考虑攻取曹操所在的都市,而是优先攻取开局的几个盟友所在的都市 。其中,荀彧所在的襄阳就是一个必须要拿下的都市,因为襄阳是开局中最容易拿下的都市之一,而且襄阳在游戏前期还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大都市,也特别利于龟缩发展,另外襄阳城的存在,也能很好的保护新野的安全。

所以,襄阳是一个必须要拿下的都市! 玩家可以以新野和襄阳这两座都市为根基,做防守反击,不断通过野战抓捕并招降各路人才,时间一长,等自身实力有了足够的发展,也就可以反推曹操了。

以上就是针对《阿斗之野望》这个剧本的破局要点所给出的介绍,相信大家应该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总之,开局的人才和地盘都是从初始的盟友中所获得,最终据此不断做防守反击 ,抓捕并登庸曹操的武将,扩大自身实力的同时,削弱对手,最终达到破局的目的!

三国群雄篇——公孙瓒:野望宏图,终成一炬

#头条创作挑战赛#

公孙瓒 (?-公元199年),字伯圭 (也作伯珪),辽西令支人,东汉末年割据军阀,被袁绍击败后引火自焚。

公孙瓒是贵族出身,但由于母亲地位卑微,也就没有得到宗族重视,成年后只担任了郡中小吏。后来公孙瓒由于相貌俊美,且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得到涿郡太守赏识,被邀请为女婿 ,类似于今日的倒插、入赘,在岳父的帮助下,得以拜卢植为师,与刘备同门。

后来公孙瓒被举为孝廉,任辽东属国长史,在一次随数十名骑兵外出巡逻关塞 时,遇到数百名鲜卑骑兵,公孙瓒鼓励大家奋力搏杀,得以突围,从而在边疆有了名声。

威震塞外

后来边境凉州边章、韩遂叛乱,而幽州自古以来就是养马之地 ,朝廷希望幽州可以搞出一个骑兵阵容,因为公孙瓒事先已经有了一定的名声,所以朝廷给予公孙瓒权限,让公孙瓒募兵。

公孙瓒因此募集了三千多人,当然还没等到公孙瓒去凉州平叛,就已经天下大乱了 ,凉州叛军、黄巾起义等,公孙瓒率军刚赶到蓟中时,渔阳人张纯引诱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等叛乱,攻占右北平郡。

于是公孙瓒就开始镇压讨伐张纯叛乱的势力,将张纯击败,迫使其逃入鲜卑境内,而乌桓首领丘力居也因粮尽疲乏,远走柳城。公孙瓒因此战功,升为骑督尉,后来属国乌桓首领贪至王率部众归降公孙瓒,公孙瓒也因功被封为都亭侯 ,此后一直与北方的游牧民族作战,由于公孙瓒常与身边数十个善于骑射的人都骑白马,相互间为左右翼,便有了“白马义从”的称号。

但由于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经常南下侵掠青、徐、幽、冀,四州,公孙瓒也一直没能将其彻底剿灭,朝廷就派宗室刘虞担任幽州牧,安抚北方局势 。刘虞到任后,派遣使臣到游牧民族中晓以利害,责令他们献上张纯的首级。丘力居等听说刘虞到了,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沟通归附之事。

新上任的幽州牧刘虞对胡人采取仁爱关怀的政策 ,但公孙瓒主张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 自持兵力强大,放纵自己的部队,多次掠夺百姓,二人政见不一,逐渐产生矛盾。

后来献帝打算从长安东归洛阳,派还在长安的刘虞之子刘和偷偷前往幽州,希望其带兵前来接应,刘和途径袁术驻地时,将此事告知了袁术,袁术便将刘和扣留下来,让其写信给父亲刘虞,与袁术联合一起赶赴长安。

公孙瓒得知此事后,觉得袁术早有反心,此时想去接应献帝,必定有所图谋,于是劝阻刘虞不可与袁术联合,刘虞不听,公孙瓒担心袁术知道后会怨恨自己,于是便让弟弟公孙越率千余起兵赶赴鲁阳,与袁术结好。

此时正值诸侯联军伐董时期,袁术麾下的长沙太守、豫州刺史孙坚领兵前去攻打董卓,但袁绍却趁机谋夺了孙坚的领地阳城,袁术大怒,将孙坚召回,让公孙越协助孙坚一起夺回阳城,最后城池是夺回来了,但公孙越却死于攻城时的流矢。公孙瓒也将此事归咎于袁绍的贪心,自此与袁绍结怨。

与袁绍之争

弟弟死后,公孙瓒出兵准备报复袁绍,袁绍为了稳住公孙瓒,将渤海郡太守的位置给了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范,然而公孙范不久背叛袁绍,协助公孙瓒,在北方大破黄巾军,相继夺得北方三州的地盘,公孙瓒先后任命自己的部下严纲为冀州牧,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兖州牧,自己则是率军进驻界桥。(此时袁绍刚从冀州牧韩馥手中夺取冀州,立足未稳)

此时的公孙瓒已经大破青州数十万黄巾,声名大震,挟胜势南下之时,冀州境内各郡县纷纷归降。

而袁绍求和未果后,为了保住冀州,只得亲自率军屯驻在广川县,与公孙瓒战于界桥南二十里处。 公孙瓒以两万步兵,排列成方阵,左、右两翼各自配备骑兵五千多人。袁绍命其将麴义领精兵八百在前,布强弩千张于两翼。公孙瓒轻视袁绍兵少,纵骑兵出战。麴义命士兵伏于楯下不动,等公孙瓒军到十步前,一时同发,公孙瓒大败 ,大将严纲也被生擒斩首。

袁绍麾下麴义率军追击公孙瓒至界桥,公孙瓒整顿兵马再战,却还是被击败,只得逃至蓟县,在县城东南另筑小城自守。袁绍派部将崔巨业率兵攻打,久攻不下撤退之时,被公孙瓒追上击溃。而公孙瓒乘胜追击之时,又在龙凑被袁绍打败,于是公孙瓒率领余部退回幽州,不再轻举妄动。

占据幽州

幽州牧刘虞本就因与公孙瓒政见不合而渐生嫌隙 ,再加上公孙瓒连年与袁绍交战,认为公孙瓒这是在迫害百姓,于是想要以上级身份命令他节制战争,但公孙瓒得知后却更加变本加厉地掠夺百姓。

刘虞为了阻止公孙瓒的恶行,于是率兵十万攻打公孙瓒 ,当时,公孙瓒的部曲放散在外,但刘虞的士兵不擅战,且刘虞下军令不准骚扰百姓,不许损害民居,导致久攻不下。

公孙瓒于是招募精兵数百人,顺着风势放火,趁势杀入刘虞兵营,刘虞大败,逃到居庸县。而公孙瓒收拢分散在外的部下,仅仅三天就攻陷了居庸县,活捉刘虞及其妻子儿女回到蓟县。

此时董卓已死,献帝派使者段训给刘虞增加封地,令其督统六州,同时升公孙瓒为前将军,封易侯。但公孙瓒诬陷刘虞与袁绍谋划僭越称帝,胁迫使者段训下令斩杀了刘虞及其妻子儿女等人。 刘虞死后,公孙瓒便将幽州的控制权收入囊中,开始日益骄矜,不恤百姓,记过善忘,睚眦必报。

退守易京

刘虞死后,其旧部鲜于辅率幽州兵马想为刘虞报仇 ,招集鲜卑、乌丸等兵马,共得汉兵、胡兵数万人,与公孙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河之北,大败公孙瓒军。

而此前袁绍 与公孙瓒在朝廷派使者的调和之下暂时休战,面对这个机会,袁绍果断派大将麴义率兵联合刘虞旧部等人的军队 ,合兵十万联合攻打公孙瓒,大败公孙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

于是,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等地纷纷而起,各杀公孙瓒所置长官,与鲜于辅、刘和兵联合,公孙瓒屡战屡败,于是逃回易京坚守 ,开置屯田。两军相持一年有余,麴义军粮尽,士卒饥困,余众数千人退走。公孙瓒乘势出击,击败麴义,尽得其车重。

公孙瓒又在易河边上挖十余重战壕 ,在战壕内堆筑高达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筑有营垒。堑壕中央的土丘最高,达十余丈,公孙瓒自居其中,以铁为门,斥去左右,令男人七岁以上不得进入,只与妻妾住在里面,囤积粮谷三百万斛。

公孙瓒让妇人练习大声讲话,使声音能传出数百步,用来传达命令,同时自己又疏远宾客,致使身边没有一个亲信,谋臣猛将都渐渐疏远了。

兵败自焚

袁绍久攻易京不下,便写信想与公孙瓒和好 ,公孙瓒没有回复袁绍的书信,反而增强了易京的守备。袁绍大怒,于是大举进攻易京。

公孙瓒一部将被袁绍围困,他不肯相救,说:“救一人,那以后众人都会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战。现在我不去救他们,之后被围困的将士就会自我勉励。

此后,被袁绍进攻的公孙瓒部下 ,自忖自己部众无法自救,而主公公孙瓒也肯定不会前来救援,于是纷纷或降或逃, 使得袁绍的军队很顺利就攻到了易京城门之前。

公孙瓒让自己的儿子去向此前帮助过自己的黑山军张燕求救,自己想亲自率兵突出重围 ,切断袁绍军的后路,之后与黑山军联合夹击袁绍,一举将其击溃。但此时他的部下劝阻 道,现在您的将士们都怀着叛离之心,之所以还能固守 在这,是因为顾及到故乡的亲族,如果将军您能坚守,袁绍攻不下自然会退兵,而如果放弃城池,流落荒野,那还怎么成就事业呢?

在部下的劝阻下,公孙瓒决定坚守易京,等待儿子搬来救兵,一起内外夹击袁绍。公孙瓒之子确实顺利搬来救兵,黑山军首领张燕亲自率十万兵马前来援救 ,但在援军赶来的途中之时,公孙瓒派人送去密信,约定到达后以举火把为信号 ,他会从城内率军出击,共同夹击袁绍。

然而送信的使者被袁绍截获,袁绍将计就计,命部众举起火把 ,公孙瓒以为救兵来了,率军出城,被袁绍设置的伏兵击溃,大败而归,退回易京坚守。

此后,袁绍命部下加紧挖掘地道 ,一直挖到台楼下,先用柱子顶着楼基,然后火烧支柱,楼台随之崩塌。公孙瓒无路可走,于是缢杀了姐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

此后,袁绍终于剿灭了幽州境内公孙瓒的势力,收编其部众,得以真正占据四州之地。 (公孙瓒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被袁绍长子袁谭击溃,冀州在公孙瓒退守幽州之后就被袁绍真正掌控,并州袁绍则是派自己的外甥高干占领)

标签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