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不过改了画风而以。
空之轨迹第三部有提及:雾香在空之轨迹事件后,被共和国挖走。
零之轨迹中登场次数很少。
不过后来没有露脸救了主角们一命。
你好!是她,在空之轨迹3RD里有个星之门还是月之门的剧情提到她,说是游击士不能充分发挥她的才华,然后让共和国挖角了。
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我觉得是,因为后面她会用偃月轮救主角一行,感觉很帅……=v=犀利有没挂说明在碧轨里有她的戏份是不是官方也没说但是==怎么看都觉得是吧是的,在碧轨里,风圣关于她说了,她原属于利贝尔蔡斯支部是同一个人,空之轨迹时雾香辞去了游击士的工作,回国去当碟报人员去了,零轨都把小艾小约画成这样了,更何况雾香啊>O
第一首紫玉拨寒灰,心字全非。
疏帘犹自隔年垂,半卷夕阳红雨入,燕子来时。
回首碧云西,多少心期。
短长亭外短长堤。
百尺游丝千里梦,无限凄迷。
第二首谙尽古今愁,欲说还休,天生痴意几重秋。
弱水三千情去也,已覆难收。
梦散白苹洲,梦外何求,红颜枯骨泪双眸。
烟雨凄迷萧哽咽,雾隐苍楼。
这两首的都要。
浪淘沙——紫玉拨寒灰紫玉拨寒灰①,心字全非。
疏帘②犹是隔年垂,半卷夕阳红雨③入,燕子来时。
回首碧云西,多少心期④。
短长亭外短长堤⑤。
百尺游丝⑥千里梦,无限凄迷。
【注释】①紫玉二句:谓用紫玉钗拨弄篆香的残灰,那“心”字的香形消失了。
古人将盘香制成心字形。
这里喻指心如死灰。
紫玉,指紫玉钗,参见《洗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注③。
心字,参见《梦江南》(昏鸦尽)注③。
②疏帘:指编织稀疏的竹帘。
③红雨:喻指落花。
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
”④回首二句:意谓回头看去,西天片片碧云,这景象更惹来愁恨的心情,多少美好的心愿都成了渺茫的期待了。
心期,心愿、心意。
⑤短长亭句:意谓从闺阁中向外望去,唯见水边一递一的长亭短亭和那长长短短的水堤了。
宋谭宣子《江城子》:“短长亭外短长桥”。
参见《摊破流溪沙》(一霎灯前醉不醒)注③。
⑥游丝:指飘荡着的蛛丝。
李商隐《日日》:“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讲解】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唐人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有《浪淘沙》之作,且都是咏浪淘沙者,故词牌名约由此来。
唐人此作本为七言绝句体,平仄不拘,而自李后主创制新声始为长短句,分上、下片。
此调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曲人冥》、《炼丹砂》等。
有不同体格,俱为双调。
本首为其一体,上、下片各五句,共五十四字。
上、下片除第四句外,余皆押平声韵。
纳兰词集中此调共有十首,亦为采用较多之词牌。
写春怨可以有多种,本篇则是采用从对方落笔的手法,即写少妇于闺中索寞无聊,伤春伤情的形象。
词之上片写她在室内百无聊赖的情景,下片写她所见的室外景象。
结句“无限凄迷”与发端之“心字全非”相呼应,通篇情景浑融,凄迷动人。
本文摘自《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23年版)
医家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说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产生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故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佛学大词典》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
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
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
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
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
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
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
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
俗话说:花有五颜六色,人有七情六欲。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
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
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
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
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
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
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
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
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然而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
情主要是指人的
《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
儒家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中医理论中的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说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产生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故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佛学大词典》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
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
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
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
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
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
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
红楼梦好长啊。。不想看,请大家帮我一下,谢谢四、从黛玉的《葬花吟》中,你还能看出黛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五、宝玉挨打的原因是什么?六、荣府为何要抄检大观园?在抄检的过程中迎春,宝钗,探春分别有什么表现?请概括。
七、黛玉在得知宝玉结婚后,有何表现?请简述。
作者把黛玉之死和宝钗出嫁放在同一回写,有何用意?(手法。
效果)木石前盟:林黛玉和贾宝玉,贾宝玉前身为天上神瑛侍者,林黛玉是绛珠仙草,神瑛侍者奉命下凡去了解一干风流情缘,绛珠仙子为报答神瑛侍者的浇水灌溉之恩,决定下凡去将一生泪水用以回报金玉良缘: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刻字有莫失莫忘,恒寿仙昌)和薛宝钗的金锁(刻字有“不离不弃,芳龄永驻”)是一对儿(主要是薛宝钗的母亲放出的说法,目的明显)2,这个比较长,来个网址:三、我只说第3回里,凤姐是一路笑着出来的,体现了她泼辣能干的性格。
她对于林黛玉赞美也是非常厉害的:“看着这样子,竟不是嫡亲的孙女儿(就是外甥女),竟像是亲生的孙女”,一句话不但讨好了黛玉,也讨好了贾母和三春(意思是间接赞美三春的美丽啦),此外,凤姐还是圆滑的,贪财的,好面子的。
4;林黛玉的惜花葬花,不仅表示了对于这些花儿的留恋和惋惜,同时也是借花儿来感叹自己的命运,时刻处于威胁与悲难之中(例如,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雪剑严相逼)。
其他的待会儿接着打哦怎么和我的作业一样啊```还有4,5,6,7问```木--绛株仙草--林黛玉石--神瑛侍者(瑛是一种玉,也可代指石头)--贾宝玉(也有人说石指青埂峰那块石头)前盟是说在前世,绛株仙草得神瑛侍者露水灌溉而活,得知神瑛下世的消息后说:他是滴水之恩,我并无此水可报,他既下世为人,我也下世为人,将一生的眼泪还他便是(原文记不得了,大概内容就这样)金玉良姻和弥赛亚的救赎的回答一样,我只补充一点金玉良姻也有人认为是暗伏贾宝玉与史湘云的婚姻(因为史有金麒麟)不过认同度不高。
1、林黛玉和薛宝钗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2、贾元春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3、贾探春画: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
很紧急呀,马上就没时间了,请各位哥哥姐姐帮帮忙。
周邦彦。
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人间词话卷上】美成青玉案案当作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
沉香:沉香,亦名“水沉香”。
心材为熏香料。
《本草纲目·木部一》云“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
半沉者为栈香,不沉者为黄熟香”。
溽暑:潮湿闷热。
溽音入。
浦:①水滨。
②指池、塘、江河等水面,如浦月(江河中之月)。
晨光吹干了昨夜留在叶子上面的雨,水面清澈宁静,所有的荷花都挺立着蛮幽雅蛮宁静的
六欲:色、声、香、味、触、法;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医家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道家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说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产生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故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
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
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
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
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
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
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
如题。
纳兰容若的词。
纳兰性感词赏析: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最销魂]写男女偷会香艳放荡容易,风流最难。
《诗经》里的《野有死麇》《静女》等的风流清洁气质,到了后来都疏落了,诗比词四平八稳,写起感情来也深藏,艳语有限。
词比诗放诞大胆。
可惜花间词每多男女相欢之词,只是香艳有余,清净不足。
五代词中最热辣亮烈的爱当是“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
一份爱若冶艳纵情到了极至,便成了贞烈,与牛峤这首直接记录房中秘事的作品不同,距牛峤之后50年左右,南唐后主李煜也有一首大名鼎鼎的同调《菩萨蛮》,写自己与小周后偷会——花明月暗飞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在起雾月光不明的晚上,小周后偷偷出来见情郎。
手里拿着鞋,只穿着袜子走在台阶上,怕弄出声音让人发现。
约在画堂南边见面,在他的怀里激动得娇躯轻颤:“我出来一次很难,你一定要好好爱我呀。
”当时小周后在为姐姐大周后侍疾,与后主情人欢会,不免偷偷摸摸,也正因为相见难,才更相见欢,情感更热烈行为更大胆感受更刺激。
后主此句探骊得珠,写透小周后心事,十分逼真地刻画出少女心头小鹿乱撞的那种情窦初开、偷尝禁果的神态。
“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与牛峤的“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同为狎昵至极的情语,因为感情至真,不觉其淫,反觉其美。
人不能以词论,词却可以因人论,最简单的,李白的词和苏轼的就截然有别。
同样是和伊人相处相偎相依,后主于清新中写出情人间的冶艳,而容若写出的感觉是一份静美婉约,恋人间的温柔爱怜。
容若心性高贵纯洁如小王子,作词情语多多而艳语少少,清朗纯净感觉很像学生时代的恋爱,停留在精神层次的需求更强烈。
这阕《虞美人》起拍两句即化用后主名句,生画出当年与伊人相会的情景,是在曲阑深处,她心情激荡,轻轻落泪。
这首词所写是回忆当年和伊人相会相处的情景,字句间一片春光凄凉,前两句叫人读来摇心动魄,后两句词意陡转,道破这原是记忆中的美妙而已,现在已经是别后凄凉。
凄清幽怨到让人不堪承受了。
下阕紧承上阕词意,将失意一倾到底,用词精美婉约,然凄怆词意并未因此而消减,依然辛酸入骨。
容若此词和后主词还有一点相似,就是不过多地借助外景,而选择用白描的手法深入内心,感情恳切,用词清净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奈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蝶恋花·纳兰性德纳兰性德仅活到三十一岁,这位才华绝代的人物,来到世间不过“惊鸿一瞥”,留下的雪泥鸿爪便是那《饮水词》。
读他的词,你会感受其中有那么个饱含挚意深情且十分凄惋动人的主旋律,久久地在你心上萦回,且听这首《蝶恋花》吧:“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月光下的世界,有一种朦胧的美感,易惹人冥思遐想。
离别的人们则更易逗起无限相思之情。
唐人诗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之类。
纳兰性德继承前人却又自创新意,他仰望夜空一轮皓月,浮想联翩而至,情感勃郁而生。
他高声叹息:“明月呀明月,最可怜你一年到头东西流转,辛苦不息;最可惜你好景无多,一夕才圆,夕夕都缺。
”那“环”和“玦”皆美玉制成的饰物,古人佩在身上。
“环”似满月,“玦”似缺月。
纳兰性德词镂刻精工入妙,于此类比拟可见。
但其长处还在于写景亦处处有情,故其词抒情气氛特浓。
此处以“辛苦最怜”四字领起,顿使天边那一泓寒碧,漾起许多情思。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随着情感的高涨,想象的飞腾,他进一步梦想起来,那一轮明月仿佛化为他日夜思念的爱人,用她那皎洁的光辉陪伴着他。
此时,词人也发出了自己的誓言:要不畏“辛苦”,不辞“冰雪”去到自己爱人身畔,以自己的身躯热血“为卿热”。
无奈天路难通,一个天上,一个人间,遐想烟消云散之后,剩下的只是对往事的追怀和物在人亡的沉痛感慨。
纳兰性德本是一位在精神气质上颇似贾宝玉的贵胄公子,身居“华林”而独被“悲凉之雾”。
当了康熙的侍卫,却深以为苦,“惴惴有临履之忧”。
他率真,性好自由,喜欢“闲云野鹤”式的生活:“仆亦本狂士,富贵轻鸿毛”,他爱书,爱友朋之乐,还很钟爱他的闺中伴侣。
《饮水词》中有些篇章如初日芙蓉,晓风杨柳的姿影般明丽、娇嫩,又如出谷春莺,天边云雀的鸣声般曼妙、清新,它记录了词人的初欢,描绘了他的少年行乐图。
可惜这段时间很短促,大约才结婚两、三年后他就赋“悼亡”了。
我们看到他在一首《沁园春》词前《自序》中道:“了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澹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
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
”哦,原来他心中的明月,寄托
发表评论